2025年7月26日,由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产业融合学科专业委员会、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联合发起,由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“2025年产业融合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问题研讨会”在西北师范大学云亭校区成功举行。本次会议的主题是“产业融合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”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南京大学、东北大学、吉林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兰州大学、中央财经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、西南财经大学、西北大学、华侨大学、暨南大学、东北财经大学、三峡大学、广东金融学院、河西学院、西北师范大学等国内20所院校100多名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参加此次会议,《世界经济》《改革》《经济学家》《当代经济科学》《财经问题研究》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》《甘肃社会科学》《开发研究》等学术期刊也应邀参加此次会议。本次会议分为“开幕式”“主旨演讲”“期刊论坛”“平行论坛”四个环节进行。
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聂正彦教授主持开幕式。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明军教授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、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史丹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。张明军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发展历程、学科优势和取得的成就,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。史丹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发展历程,阐释了会议主题,对会议主办和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。
主旨演讲环节,史丹研究员、中国社科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教授、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、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教授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教授、上海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余典范教授、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聂正彦教授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作了报告。
河西学院副校长、唐志强教授主持主旨演讲上半场。
史丹研究员作了题为“‘十五五’能源转型与经济稳增长”的报告。她围绕“十五五”能源转型与经济稳增长,分析了全球能源转型的区域分化等问题,从稳定供应、绿色发展、控制成本等方面提出能源转型举措和相关建议。
郭克莎教授作了题为“关于促进实数深度融合与振兴实体经济的思考”的报告。他围绕促进实数深度融合与振兴实体经济,阐述了实数深度融合的含义、发展阶段,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实数深度融合的要求,并立足振兴实体经济促进融合,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举措。
刘志彪教授作了题为“现代服务业发展:特点、决定因素和促进政策”的报告。他围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,阐述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与性质,分析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,探讨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决定因素,讲解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,最后给出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。
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天建副教授主持主旨演讲下半场。
陶锋教授作了题为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”的报告。他谈了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解以及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成效,并指出大湾区需立足自身优势,把握核心路径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为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提供战略支撑。
白雪洁教授作了“中国服务业新质化的理论阐释、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”的报告。她围绕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,立足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问题,基于服务业新质化的理论阐释、水平测度与特征分析,预测了服务业新质化转型的演进趋势。
上海财经大学余典范教授作了题为“乘数而上:上海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”的报告。他分析了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,解读了两个上海在实数融合方面取得成效的典型案例及启示,并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、高端制造、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。
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聂正彦教授作了题为“甘肃工业发展:历史使命、路径依赖与创新突围”的报告。他指出,甘肃工业亟需破解转型困局,积极应对产业发展挑战,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突围,锚定核心战略目标,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,为西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“甘肃范式”。
学术期刊论坛由聂正彦教授主持,《世界经济》编辑部编审宋志刚、《改革》杂志社副总编辑、编审罗重谱、西南财经大学《经济学家》编辑部研究员张鹏、《当代经济科学》编辑部主任郑雅妮、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副社长、《财经问题研究》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》副主编徐雅雯、《甘肃社会科学》主编马大晋、《开发研究》主编鲁雪峰等与会学术期刊负责人分别进行交流发言,介绍期刊发展情况、办刊风格、开设栏目、投稿须知,并向与会专家学者发出投稿邀请。
本次会议设置了六个平行论坛,为与会学者提供深度交流的平台,各论坛作者代表详细汇报论文内容,学术期刊负责人和专家共同点评,对论文质量提升提供助力。
平行论坛一的主题为“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创新”,由西南财经大学《经济学家》编辑部研究员张鹏主持,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教授点评。上海财经大学的贾咏琪汇报了《跨境数据流动如何驱动企业创新: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》,兰州大学的周子毅汇报了《数字化浪潮的代价:数据要素缘何助长了企业避税?》,西北师范大学的杨帆汇报了《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:机制与证据》、汪苗汇报了《数据资产化与制造企业创新效率:影响路径与实证检验》、马晓菲汇报了《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服务型制造: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》。六位作者认为,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刻重塑产业创新格局,为企业创新和效率提升注入新动力,数字技术与产业实践的有机融合正持续释放发展潜能。
平行论坛二的主题为“制度创新与绿色发展”,由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副社长徐雅雯主持,《开发研究》主编鲁雪峰、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卓玛草点评。兰州大学的马祖非汇报了《绿色信贷促进了企业国际化水平提升吗?》,西北师范大学的马飞飞汇报了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吗?》、王舒婷汇报了《水权交易制度的节水和减排效应研究——来自黄河流域地级市数据的经验证据》、梁嘉瑶汇报了《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》、陈泽雪汇报了《数智化转型如何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?——基于中国省份层面的证据》,兰州大学的曹嘉伟汇报了《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:基于网络节点中心性视角》。六位作者认为,制度创新是驱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引擎,加强制度供给、发挥市场机制、拥抱数字变革,才能有效破解环境与发展难题,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平行论坛三的主题为“产业链协同与创新发展”,由《世界经济》编辑部编审、经济学博士、政治学博士后宋志刚主持,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邓金钱点评。南开大学的翟宁宁汇报了《“新基建”、产业链韧性效应转换与制造业效率变革》、王倩倩汇报了《供应链持股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》,东北财经大学的徐颖汇报了《财政资金如何引导地方政府促进小微企业创新?》,西北师范大学的李根汇报了《数字金融对制造业韧性影响的研究——基于企业微观供应链视角》,南京大学的孙冬晴汇报了《技术互补驱动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》,西北师范大学的讲师汪泽汇报了《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——跨境商会与企业出口》。六位作者认为,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、深化产学研协同是提升创新效能的关键路径,通过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、促进要素高效流通与知识共享,才能构建安全稳定、协同高效、创新驱动的产业链条,赋能制造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。
平行论坛四的主题是“产业政策与新质生产力”,由《改革》副总编、编审罗重谱主持,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国强副教授点评。陈国强副教授汇报了《工资、劳动生产率与研发团队结构错配—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团队学历和年龄结构的研究》、陈雪梅汇报了《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影响城投债违约风险的区域异质效应》,兰州大学的张欣汇报了《环境关注度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与效果评估》、介鹏坤汇报了《社会信用体系、代理问题与企业集团分权管理》,中央财经大学的杨涛汇报了《政府采购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》,北京大学的赖运阳汇报了《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政策与企业污染排放》。六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制度政策对企业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,认为优化政府治理能够规范企业行为,降低金融与环境风险,同时政府采购等激励政策可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,通过合理制度设计、监管强化与政策引导,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。
平行论坛五的主题是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”,由《当代经济科学》编辑部主任郑雅妮主持,上海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余典范教授点评。三峡大学副教授何宇汇报了《人工智能技术、禀赋重构与“中国跃迁”》,暨南大学的张浩天汇报了《数字化转型的本地溢出效应——行为模仿与技术学习》,西北师范大学的的姜斌汇报了《风险放大器:土地出让金与城投债信用利差》、刘超凡汇报了《电商粉丝经济的空间网络结构与溢出效应研究》、王晔维汇报了《人工智能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分化》,吉林大学的周佳男汇报了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及其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》。六位作者聚焦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分化、产业升级和金融风险的影响,认为人工智能、数字化转型等技术变革通过重构要素禀赋、模仿学习与空间溢出效应,能推动经济跃迁与增长,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是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。
平行论坛六的主题是“产业组织与劳动力市场”,由《甘肃社会科学》主编马大晋主持,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教授点评。中国人民大学的牛帅汇报了《服务型制造、组织模式与劳动收入份额》,兰州大学的张甜甜汇报了《数据要素共享与城乡融合发展——来自公共数据开放的经验证据》,南开大学的秦文宇汇报了《总部迁移、制度环境与企业投资地理格局——理论与实证研究》,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罗睿汇报了《民族地区文产融合与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:基于文山三七产业转型的纵向案例研究》,西北师范大学的讲师刘青川汇报了《税收政策弹性如何提升税务绩效?——基于税企关系与税务行政效能的双重视角》。五位作者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收入分配、城乡融合、企业投资和产业转型的影响,指出发展服务型制造和优化组织模式有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,促进包容性增长,推动数据要素共享和公共数据开放能够缩小城乡差距,助力融合发展,而优化制度环境、引导总部迁移和特色产业转型,则能改善企业投资布局和区域经济结构。
本次会议是全国产业融合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,会议围绕“产业融合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”议题开展了高水平学术研讨,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。会议学术氛围浓厚,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发言,优秀学术期刊鼎力支持,不仅聚焦专业领域的理论创新,也高度关注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,为我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有益参考。